羊口疮又叫“传染性脓疱坏死性皮炎”,是由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、接触性传染病。其特征是患羊口唇、舌、鼻、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、水疱、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,羔羊最易发病,常散发或群发。该病多因病羊与健康羊接触通过损伤的口腔黏膜传染;长途运输,营养缺乏(尤其是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缺乏),采食过硬或带冰霜的饲草、饲料都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。本病在泸西县羊群中时有发生,造成羔羊死亡,养羊效益下降,是泸西县羊的主要疫病之一。

一、流行特点

本病主要危害山、绵羊,以6月龄内的羔羊或幼羊最为易感,常呈群发性流行。羔羊发病率高达100%,1周龄内幼羔发病后病死率高达90%;成年羊发病较少,多为散发。病羊是主要传染源,刚组建的羊群和第一年生产羔羊易发,特别是病羊的痂皮带毒时间较长,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,健康羊常因皮肤、黏膜擦伤处接触到病原而感染发病。本病无明显季节性,但以春秋产羔季发病较多。由于病毒的抵抗力强,羊群一旦被感染则不易清除,可持续危害羊群多年。

二、临床症状

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-3天,羊患了口疮,初期在吃饲料或饲草时口腔有疼痛的表现,口腔检查,可见粘膜及舌面上有芝麻大小的红点,发展下去,口腔流涎,精神倦怠,吃食饲草受到严重影响,口腔外口角边也发出黄豆大小的水泡,甚至嘴唇肿胀,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面,继后结痂,由于嘴巴的经常张开导致结痂产生裂缝,并流出血水,口腔粘膜及舌面也会有红色的水肿块,吃食草料十分困难。体温可达40度以上,病情严重的精神萎靡不振,逐渐消瘦,卧地不起,最后导致死亡。

三、鉴别与诊断

1.羊口疮

主要发生于幼龄羔羊,口角周围出现丘疹、脓疱、结痂或增生性桑葚状痂垢,病变是增生性的,常形成大的增生疣状物,一般无体温反应。

2.口蹄疫

病羊口腔黏膜上可见水疱、烂斑和弥漫性炎症病灶,病羊体温升高;死于急性心肌炎的羔羊,可在左心室壁和中膈心肌切面上见到黄白相间的条纹或斑点(“虎斑心”病变)。

3.羊痘病

所有羊只均易感染发病,羊痘的痘疹多为全身性,且体温升高,全身反应重,结节呈圆形凸出皮肤表面,界限明显。

4.溃疡性皮炎

多发于l岁以上或成年羊,其病变发生在颜面和上唇,在唇边缘与鼻孔之间,不波及唇联合处。腿部损伤也常在蹄冠和趾间隙之间,覆盖厚痂,无凸起,额下见坏死溃疡灶。

5.坏死杆菌病

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,无结痂、丘疹病变,也无疣状增生物。

四、防治措施

1.预防

⑴对新购入的山、绵羊隔离观察

建立羊只引进隔离观察制度。条件允许,新购入羊只第一年内不要和原来羊只混群饲养。

⑵建立免疫程序

初生的羔羊用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在羊只口腔黏膜内接种免疫。

⑶加强羊的饲养管理

防止皮肤黏膜损伤,特别是幼羔口腔黏膜娇嫩,在出牙阶段,易致外伤,应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带刺植物的草地放牧,尽量不喂干硬的饲草,可适当加喂食盐,减少羊啃土啃墙,防止发生外伤,专家建议可长期用羊舔砖,自由舔食,方便快捷。

⑷羊舍清洁消毒

定期清扫羊舍并用2%-3%的火碱对羊舍及饲饮用具进行彻底消毒。

2.治疗

(1)对病羊进行隔离治疗,可用食醋或1%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患部,涂以碘甘油,或涂抹土霉素、四环素、红霉素等软膏,每天2次(如果已结痂的,应先将患部结痂剥去后再用高锰酸钾冲洗干净)。

(2)1%的龙胆紫溶液一天2~3次涂拌患部。

(3)灌服牛黄解毒片(人用药,药店有售)每只羊2~3片/次,一日2次。

(4)体温升高的病羊,可肌肉注射退热药和抗菌素(如青霉素、庆大霉素和安基比林等)。

(5)发病羊场的栏舍、场地、用具必须做好消毒工作,可用消毒威或农甲福稀释后喷洒消毒。

(6)对重症羊只要注意继发感染,可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和抗病毒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。如用:①病毒灵(每千克体重0.1g)+青霉素钾(每千克体重5mg)肌内注射。②维生素C5mL+维生素B110mL,肌内注射,每天1次,连用3天为1个疗程,间隔2-3天进行第2个疗程,连用2个疗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