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口疮,又被称为“羊传染性脓疱病”,是由副羊痘属口疮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传染性疾病。由于该病毒抵抗力较强,散落在地面的病毒可以越冬,到来年春天仍具有较强的感染性,每年3~4月份天气转暖时便是羊口疮发病高峰期,羊群一旦发病便可能连绵数年。

一、发病过程与症状表现

羊口疮主要危害1~3月龄的羔羊,成年羊也可感染发病但症状轻微,山羊要比绵羊更易感。无病羊群通常是由于引入病羊或带毒羊(发生过羊口疮的羊群,均可能成为带毒羊),或者在被病毒污染的牧场放牧而造成传染,开始可能仅有极个别羊只发病,但是随着病羊与健康羊不断接触便会危及整个羊群,特别是羔羊和哺乳母羊更容易发病。一旦羊群发生过本病后,每年春秋两季便可能再次出现发病,连绵数年难以将其清除。

羔羊发病后多以“唇型”症状表现为主,发病初期先在口角、上下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,此时很难引起养羊户的注意。发病1~2天后小红斑逐渐变成丘疹和小结节,细心的养羊户若此时能够发现并对患羊及时隔离,对防止本病的蔓延十分有帮助。继续发展便会变成水疱或脓疱,破溃后则会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结痂,此时病情已经在羊群中开始大量传播,很多羊已经感染还没有表现出症状或者已经表现出初期症状。

多数患羊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后,会呈良性经过,结痂后7~15天痂皮干燥、脱落,患羊好转。治疗不及时、治疗不当或严重病例,口唇部位会不断发生丘疹、水疱、结痂,并相互融合,波及而整个口唇周围,而且结痂下面多会伴有肉芽组织增生,整个嘴唇外翻呈菜花状,严重影响采食。少部分患羊可能伴有坏死杆菌、化脓性病原菌的继发感染,甚至可能会继发肺炎,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。

少数患羊可能伴有的“蹄型”症状表现,或者单一出现“蹄型”症状表现,一般多为一肢患病,通常在蹄叉、蹄冠或系部皮肤出现水疱、脓疱,并在破溃形成菜花状结痂。

成年羊患病多以良性“唇型”症状表现为主,哺乳母羊则会在乳房部位出现发病,主要由患病羔羊哺乳时感染所致,而且母羊患病后会感染健康羔羊。

类症鉴别

(1)羊口炎:其无传染性,通常多为单一羊只发病,发病部位主要以口腔内部或舌部为主,不会出现结痂。

(2)羊口蹄疫:其口、蹄多同时发病,无论大小羊只均易感,口腔有水疱但不会形成结痂。

(3)羊痘:其多为全身性症状表现,痘疹突出于皮肤表现,似铜钱状,界限明显,且体温升高、全身症状明显。

二、防治方案

预防策略

很多羊群发生过羊口疮后便处于带毒状态,根本没有办法分辨是否为带毒羊,因此在引种时最好购买知根知底的种羊,该羊群至少要2~3年没有发生过羊口疮。不确定引进羊只是否为带毒羊时,应先隔离观察2~3周没有任何问题,并进行多次蹄部清洗、消毒(羊口疮病毒在羊粪污中可长时间存活,而羊蹄则可能带有粪污)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。

发生过羊口疮的羊群,可在2月底或3月初对羊群中的羔羊进行接种疫苗,因为接种疫苗后至少要10天才能起到免疫效果,而羊口疮多会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下旬发生。不过市场上几乎没有正规批文的羊口疮疫苗,大家在选择疫苗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或周围羊友用过,没有毒副作用(例如造成感染发病)的疫苗。羊口疮疫苗为口腔划痕接种,即用带疫苗的针头在羊口腔内黏膜划3~5道。

羊痘疫苗对羊口疮有一定的交叉免疫效果,近年羊群没有发生过羊口疮或实在买不到羊口疮疫苗的情况下,可在2月底或3月初对羊群接种羊痘疫苗(大小均接种),羊痘疫苗的接种方式为尾根皮下注射,注射后以鼓起一个透明的水泡为成功。

治疗方案

当羊群中出现患病羊只后应及时进行隔离,若羔羊患病还应停止哺乳,以免传染给母羊及其他羔羊。在对患羊进行严格隔离,若羊群中仍有新的患羊出现,此时可以考虑“自家苗”对易感羊群进行接种,即采用自发发病患羊的痂皮进行研磨,然后对易感羊进行尾根划痕接种,切记不要进行口腔划痕,因为没有进行减毒,其毒性与传染性较强,进行口腔划痕接种便会使羊只出现感染发病。(温馨提示:刚刚养羊的新手朋友,或者对“自家苗”产生的不良后果没有应对方案,不建议使用“自家苗”)

患羊应进行对症治疗,一般症状轻微的患羊,可先用水杨酸钠软膏对痂皮进行软化,或者用双氧水冲洗痂皮对其软化,然后去除痂皮,一定要将痂皮清理干净,以新鲜血液冒出为宜。然后用0.1%~0.2%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创面进行清洗,最后涂抹紫药水、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,每天1~2次直至痊愈。

患羊出现死亡的原因主要为采食受到影响,不能正常进食导致营养衰竭而忘,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必须保证患羊的营养摄入,只有摄入充足的营养才有利于病情的好转。羔羊可用奶瓶、针管进行喂奶,成年羊则要喂一些柔软易消化的草料或流食,必要时可以给患羊输液补充营养。

一些症状比较严重的患羊,可用2~5毫升鱼腥草注射液、1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、20~40万单位青霉素,对于嘴唇部位进行分点注射,每天1~2次,用于防止继发感染。亦可采用相关药物对患羊进行肌内注射,全身抗炎以防止继发感染。

蹄型患羊可用0.2%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浸泡1~2分钟,然后用龙胆紫或土霉素软膏涂抹患部,每天1~2次直至痊愈。